深刻!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中美贸易平衡问题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贸易摩擦是全球经济与产业结构性调整变化的“冰山一角”,其背后的全球价值链深层次调整变化,预示着全球将进入一个激烈的“结构性竞争”时代
◆ 美国商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过程,实际上是美国经济不断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以及随着全球分工深化,内部失去竞争优势产业不断外移的结果
◆ 全球价值链中,贸易顺差反映在中国,但利益顺差在美国,总体上双方互利共赢
◆ 征收高额关税不仅会损害中国贸易利益,也势必通过贸易、投资、消费等渠道影响到美国消费者福利,损害美国跨国公司利益,以及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国家
美国挑起贸易战将冲击全球价值链
文/张茉楠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美国当地时间4月3日晚,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的清单建议,对约1300个独立关税项目、总规模约500亿美元的产品征收额外25%的关税,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和机械等行业。
贸易摩擦是全球经济与产业结构性调整变化的“冰山一角”,其背后的全球价值链深层次调整变化,预示着全球将进入一个激烈的“结构性竞争”时代。
【美“贸易逆差”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当前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趋势及贸易保护主义有其现实基础和根源。其中,全球价值链结构调整与重构是深层次原因。
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由来已久。自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商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过程,实际上是美国经济不断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以及随着全球分工深化,内部失去竞争优势产业不断外移的结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国内传统经济面临更大的全球新产业和新技术竞争,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放缓,积累的内部矛盾使得美欧等西方国家将更多矛头指向“全球化”。
与此同时,近年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产业布局趋于完成,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推动跨国公司回归本土,引导制造业投资回流。近期特朗普新税改中的“属地征税”和“一次性税收优惠”原则,都将对推动美国资本回流及对海外资本留存产生影响,并形成新的贸易和投资壁垒。
【从全球价值链角度分析“中美贸易失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各国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产品的生产链也被最大限度地细分,出口品价值由不同生产模块上的不同国家组成,这也被称为全球价值链贸易,其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度显著增加,平均占到全球货物贸易的60%左右。
在全球价值链贸易形态下,大量的原材料类中间投入品、零部件类中间产品,在整个价值链中流动,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贸易。因此,产品生产已取代“本国制造”而被赋予了“世界制造”的意义。
在全球价值链深度整合与发展的趋势下,一国产业结构升级变得更加复杂,不能再简单地局限于一国边界内去衡量贸易是否平衡,而应放在全球价值链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大框架下去评判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问题。对所谓的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必须放在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去分析。
中国商务部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价值链中,贸易顺差反映在中国,但利益顺差在美国,总体上双方互利共赢。据中方统计,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57%来自外资企业,59%来自加工贸易。就全球价值链分工而言,美国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进口第三国的中间产品较少;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中,包含相当比例的中间投入品,中国从第三国进口中间产品形成贸易逆差,再向美国出口最终产品形成顺差,因此背负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顺差,并转化为中国对美国的顺差。
然而,尽管近几年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APEC等国际组织加大了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政策研究,也积极推进构建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却依然无法阻挡与全球价值链发展相悖的保护主义浪潮继续蔓延。特别是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对华“301条款”、“232条款”、“全球保障措施”工具全面升级。
分析原因,一方面,由于全球市场需求依然没有恢复至危机前水平,发达国家加快推动资本和制造业回流,全球贸易投资结构调整较大,全球贸易规则“碎片化”割裂全球价值链合作,因此,对经济全球化拉动效应趋弱。另一方面,美国无视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全球正面临以特朗普政府强硬的进攻性贸易政策和资源要素流动壁垒为特征的“强劲逆风”,二战后建立的全球贸易体系风雨飘摇。
【摩擦升级将严重冲击全球价值链】
从全球价值链框架角度评估美国开出的500亿美元拟加征关税名单,会发现其不仅损害中国贸易利益,也势必通过贸易、投资、消费等渠道影响到美国消费者福利,损害美国跨国公司利益,以及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国家。
首先,作为全球价值链主导者的跨国公司受到影响。UNCTAD数据显示,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占全球贸易的80%,近年来,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收入和雇员人数的增速都明显高于母公司的业绩增长。加入WTO以来,美国跨国公司主导中国加工贸易也成为价值转移和贸易利益的主要获利者。美国有50%以上的进口贸易来自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包括美国公司向海外分公司的进口,以及在美国境内外资公司向母国进口。一项资料表明,如果扣除跨国公司关联交易,美国贸易逆差将下降2/3,对华逆差下降30%;如果再扣除在华外资企业出口的因素,美国对华逆差将减少73%。
其次,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之配合的是“内部结构性改革”,将形成新的贸易和投资壁垒。特朗普“新税改法案”、扩大基建、试图减少政府管制等举动也旨在提高内部竞争力同时加强贸易保护。以“新税改法案”为例,特朗普税改方案正采取相关措施,阻止美国企业将其经营活动或高价值的专利、版权和商标转移至低税收国家。该法案的参议院版本为从海外获得无形收入的美国公司创造了一种叫作“专利盒”的东西,规定对美国公司获得的“外国来源的无形收入”适用13.1%的税率。苹果、谷歌或高通等公司在从公共资助的基础研究中获得巨大利益后,把大部分利润藏在海外。此举旨在鼓励美国公司把知识产权保留在美国国内,形成新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并对其他国家贸易竞争进一步施压。
第三,一旦以“美国为中心”的贸易战开打,将拉开全球贸易战序幕,并严重割裂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美国报复清单中的电子机械、通信设备都是全球价值链产品,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在内的所有供应链上的国家都要受影响。根据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报告,若中国向美国出口减少10%,韩国对中国出口额将一并减少282.6亿美元,减幅相当于2016年对华出口额(1421.2亿美元)的19.9%。其中电器装备、IT等产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分别减少109.2亿美元和56亿美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研究也发现,在产业内贸易占据主导的情况下,如果贸易战带来中国出口下降,那么也将导致中国进口萎缩,进而对高度依赖中国大陆进口的韩国、东盟、中国台湾、澳大利亚、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回顾美日贸易战的历史过程会发现,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引发贸易摩擦的领域从轻工业、重化工业演变到高新技术产业,再到金融、宏观领域。与之相对应,贸易摩擦的解决手段也从1985年前的强制性关税、配额、自愿出口限制等拓展到1985年后的汇率调控、自愿进口扩大、产业政策、开放市场等。以半导体产业为例,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半导体产业试图在全球范围构建自己的生产体系。随着美国产业链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加速追赶,美国半导体产业的优势地位逐渐消减,随之出现的是以日美半导体收支逆转为契机的美日贸易摩擦激化,进而演变为美日半导体战争。美国以反倾销、反投资、反并购等手段进行贸易保护,迫使日本签订《美日半导体保证协定》,并于1989年签订《美日结构性障碍协议》。日本承诺部分开放市场。然而,部分市场开放并未满足美方要求,1994年美方再次祭出“301”制裁。
中国不怕打贸易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中美“竞合关系”重构恐将产生常态化摩擦与冲突,中美双方如何在谈判中探寻新的互利共赢的基础显得非常重要。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15期
延伸阅读
☞ 中国拟对美国106项商品加征25%关税,约500亿美元!(附名单)
☞ 美国公布拟加税中国商品清单,涉1300种商品500亿美元;我方回应
☞ 外交部回应将以同样规模强度回击美301调查:中方也有清单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觉得分析不错,请点赞!